建筑环境与节能

发布者:许波发布时间:2021-03-18浏览次数:691

1.室内气流组织优化:

以不同功能公共建筑(如高铁候车厅、报告厅、中庭、温室等)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模拟冬夏在不同末端形式下的室内热湿环境,并计算相应的空调系统能耗,为营造室内良好热湿环境、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提供思路。研究发现针对候车大厅类高大空间建筑,地板辐射结合变风量控制模式下复合系统能耗较低,在满足室内工作区舒适度的条件下,复合系统供冷季能耗比全空气系统降低了28.83%



2.冷热电储综合能源系统:

针对集冷热电储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系统,对用能区建筑群进行负荷预测,分析能源系统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变化特征并建立了冷---储耦合系统模型,研究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运行模式,分析全年工况下带有蓄能装置的综合能源系统的性能;研究集中冷热供应系统在不同工况下最优的供能方式和机组群控策略,优化冷热机组设备参数,降低系统能耗。

通过以上方面研究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存储系统模型及多能互补运行模式,进行系统运行控制策略优化,从“能源互联”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冷热电储集成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形成了综合能源优化分析架构。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热联合系统的供能成本并给出了电热协调调度的最优技术路线参考。



3.建筑能源利用专项规划

区域建筑能源利用规划是低碳生态城市建筑能源利用规划,在保障建筑能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供应系统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系统综合规划,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建筑能源供应体系。建筑能源利用规划是在区域建设或开发时,将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相结合的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对所研究区域建筑的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情况制定的一个规划战略。

在对规划区的各类上位规划及示范区实施方案解读的基础上,立足于规划区能源发展内涵和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规划能源的供应模式、用能模式、需求端能源消费模式,进行能耗系统的区域整体规划和协调,指导新区的科学建设,以更好地顺应低碳、零碳城区乃至产能城区建设的潮流,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




4.能效测评技术:

能效测评依据《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利用PKPM软件,以单栋建筑为对象,且包括与该建筑相联的管网和冷热源设备。居住建筑的用能设备主要是指采暖空调系统,公共建筑的用能设备主要是指采暖空调系统和照明两大类;设施一般是指与设备相配套的、为满足设备运行需要而设置的服务系统。在对相关文件资料、部品和构件性能检测报告审查以及现场抽查检验的基础上,对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计算,综合进行测评分析,评定其相应等级的活动。目前课题组已做过相关能效测评有:沭阳万达汇金新城6#能效测评、沭阳沭城天下三期能效测评,泰州中医院能效测评及宿迁儿童医院能效测评等。



5.绿色建筑:

根据产能社区相关指标要求,从设计、选材、施工全过程严格落实试点社区绿色建筑比重和标准要求。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充分利用主动式节能技术,提高建筑暖通空调设备能耗;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做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建筑能源资源消耗。




6、建筑能耗系统管控平台

建筑能耗系统管控平台包括项目展示、设备运行监测、运行数据展示、能耗统计、视频监控、用户管理、空气品质监测、运行数据分析、数据补录等功能模块。具体而言,平台通过对每个项目的空调机房的每台水泵、主机、冷却塔的用电量、运行时长、流量、温度、压力、启停时间进行监测和统计,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展示,并可生成报表以便打印,可保存多年的历史数据。既满足了能耗计量与监测分析的功能需求,又达到了高可靠性与免维护性的管理需求。同时空气品质模块实时提供每一层楼空气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PM2.5浓度。